ETF投资常用策略
所属分类 ETF
浏览量 15
ETF 投资常用策略 可分为 被动配置型 和 主动交易型 两大类,
前者侧重长期资产配置,后者侧重短期波段获利
一、被动配置型策略(适合长期投资者)
这类策略核心是 “买入并持有”,通过分散投资和长期复利实现资产增值,操作简单,对专业能力要求低
1. 核心 - 卫星策略
这是资产配置的经典框架,将大部分资金投入核心资产,小部分资金布局卫星资产以增厚收益。
核心部分:
通常占总资产的 60%-80%,选择覆盖宽基指数的 ETF,
如沪深 300ETF、中证 500ETF、恒生指数 ETF 或标普 500ETF。
这类 ETF 波动小,能稳定获取市场平均收益。
卫星部分:
占总资产的 20%-40%,选择行业 ETF、主题 ETF 或风格 ETF,
如新能源 ETF、半导体 ETF、消费 ETF。
这类 ETF 波动较大,但可能在特定阶段获得超额收益。
2. 定投策略
定期定额或定期不定额买入某只或多只 ETF,通过分散投资时点,平滑市场波动,降低持仓成本。
定期定额:
固定时间(如每月 10 日)、固定金额(如每月 5000 元)买入目标 ETF,适合收入稳定、没有时间盯盘的投资者。
定期不定额(智能定投):
在固定时间买入,但根据市场涨跌调整金额。
指数下跌时多买,指数上涨时少买,进一步拉低平均成本,收益潜力通常高于普通定投。
3. 资产再平衡策略
定期(如每季度、每半年)调整不同资产的持仓比例,
使其回归预设的目标配置,避免单一资产占比过高带来的风险
例如,预设股票 ETF(如沪深 300ETF)和债券 ETF 的配置比例为 7:3 ,
当股市上涨,股票 ETF 占比升至 80% 时,卖出部分股票 ETF,买入债券 ETF,将比例重新调回 7:3 ,
该策略本质是 “高抛低吸”,强制投资者在资产高估时卖出,低估时买入
二、主动交易型策略(适合短期投资者)
这类策略需要投资者具备一定的市场判断能力和交易技巧,通过捕捉市场短期机会获利,风险相对较高
1. 行业轮动策略
根据宏观经济周期、政策导向或行业景气度变化,在不同行业 ETF 之间切换,追逐热点行业的上涨行情。
逻辑基础:
A 股市场行业轮动特征明显,不同阶段总有特定行业领涨。
例如,经济复苏期可布局周期股 ETF(如有色金属 ETF),消费升级背景下可关注消费 ETF
操作要点:
需要跟踪行业景气度数据(如 PMI、行业销量、政策文件),及时切换持仓,避免追高已过热的行业
2. 波段交易策略
利用 ETF 价格的短期波动(如日内波动、短期趋势)进行低买高卖,赚取差价。
操作方式:
通过技术分析(如均线、MACD、KDJ 指标)判断 ETF 的支撑位和压力位,在低位买入,高位卖出。
风险提示:
对技术分析能力要求高,频繁交易可能产生较高的手续费,且容易因判断失误导致亏损,不适合新手。
3. 事件驱动策略
围绕特定事件(如政策发布、财报披露、指数调整)提前布局相关 ETF,赚取事件催化带来的收益。
例如,每年沪深 300 等指数成分股调整前,
可关注大概率被纳入的个股所在的行业 ETF,或直接布局跟踪该指数的 ETF,享受成分股调整带来的资金流入效应。
又如,政策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时,可快速介入新能源 ETF,捕捉短期行情。
策略对比与选择建议
不同策略的风险、收益和操作难度差异较大,需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策略类型 代表策略 风险等级 收益潜力 操作难度 适合人群
被动配置型 核心-卫星 中低 中 低 长期投资者、资产配置需求者
被动配置型 定投 低 中 极低 新手、月光族、长期储蓄者
被动配置型 资产再平衡 中 中 中 有资产配置意识的长期投资者
主动交易型 行业轮动 中高 高 中高 有行业研究能力的投资者
主动交易型 波段交易 高 高 高 专业交易者、短线投机者
主动交易型 事件驱动 中高 中高 中高 关注市场资讯的活跃投资者
上一篇
下一篇
TIDB单条记录大小限制
三句话,读懂《论持久战》
冬天砂锅炖菜配菜
《孙子兵法》交易智慧
概率统计在投资交易中的应用
巴菲特价值连城的两条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