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句话,读懂《论持久战》     所属分类 read 浏览量 14
第一句:战争的目,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战争是矛盾的继续。
战争就像矛盾,用矛进攻消灭敌人,用盾防御保存自己。
直到今天所有的武器都是矛盾的继续。
所以,战争的基本原则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因此,战争的第一要求是,保存自己。
因为保存自己是目的;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
从而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一切军事行动的指导原则。

如何才能保存自己,以及消灭敌人?就是扬长避短,避实击虚。
如毛泽东所说打仗其实非常简单,总结就这两句话: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就是扬长避短。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长是地大物博人多,中国的短是工业落后和敌强我弱。
总结是未来潜力大,现在实力弱。
因此,斗力,斗快就是打不赢日本,所以我们选择斗智,斗慢。
扬长避短,选择打持久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就是避实击虚。
也就是用最大的力量,最快的速度打击敌人最重要却又最薄弱的地方,这就是取胜不二之法则。
所以,毛泽东说:“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
从局部来说,我们是以强胜弱。从整体来说,我们是以弱胜强。


第二句:战争是特点和力量的竞赛。
抗日战争初期,当时中国是农业大国弱国,地大物博人多但工业落后。
而且反侵略战是正义的,在国际上是得道者多助。
相对于中国而言,日本是工业小国强国,地小物少人少但工业先进。
而且侵略战是非正义的,在国际上是失道者寡助。
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因为敌强我弱,所以中国也不能速胜。因此,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亡国论者只看见敌强我弱一个矛盾,而忽略了其他的优势。
速胜论者只看见自己国家地大物博人多,而不愿意承认敌强我弱这个事实。
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
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
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
所以,战争就是特点和力量的比拼。
斗力,斗快就是打不赢日本,所以我们选择斗智,斗慢,我们要靠脑袋吃饭。
打持久战,用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这就是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给出的最终的结论。


第三句: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事是政治的继续,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
中国红军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的,
是为了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并为了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权而打仗。
如果脱离了群众,就会失去打仗的意义,也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价值。

战争最重要的是,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那么我们的力量就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毛泽东才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战争是最重要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又是最危险的,常常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容易造成大量的人民伤亡和大量的资源损失,甚至是共同毁灭。
因此,毛泽东才说:“对于战争我是不想的,但我也不怕。”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受压迫的人民,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这本书是在1938年7月1日正式成书公开发行的,《论持久战》预测之准如战后复盘。
人们在读《论持久战》时简直像是在1945年胜利后,写的抗日战争总结报告。
中日战争的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基于这些特点,毛泽东战略选择,是持久战。
中日战争分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在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暂避日军锋芒,以退为进,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
在战略相持阶段,中国军队与日军形成对峙,双方消耗且此消彼长。
最终在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军队利用之前积累的智慧和力量,对日军进行决定性的反击,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1938年就将战争所有过程都明明白白地告诉日本侵略者,
他们也没法做出相应的改变,因为无论他们如何改变计划,最终结果只有一个走向失败。
正如蒋介石在战争结束后所说:“这就是毛泽东的厉害之处。”
《论持久战》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阳谋,不只是不怕敌人知道,更重要的是最终向世界显示了好战略是天下无敌的。
因为正确的战略选择,持久战。从而决定不败地位,从而由弱变强,从而由失败走向胜利。
所以傅作义在拜读之后,不禁盛赞道:“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白崇禧读完《论持久战》后,不仅拍案叫绝,还亲自提笔提炼成:“用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最后,只有善于做战略选择的毛泽东才敢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

上一篇    
SpringBoot 接口返回long类型数据注意点

ETF抄底逃顶量化投资工具 布林通道 和 四分位距

TIDB单条记录大小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