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成事之道:一本书读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笔记     所属分类 read 浏览量 11
成事之道:一本书读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复旦大学历史学副教授姜鹏
分为上下两卷, 理念篇 和 实践篇  ,剖析《资治通鉴》的历史智慧及其现实应用价值

不同于单纯的历史故事集,该书结合司马光的政治立场,揭示《资治通鉴》中隐含的价值判断,帮助读者区分“史实”与“史观”
强调“以史为鉴”的方法论,引导读者在理解历史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决策


梁启超曾用“皇帝教科书”五个字来概括《资治通鉴》的主旨

《资治通鉴》讲述了从战国到五代长达1362年的历史,
其间统一与不统一的王朝、政权有40个左右,称皇帝者250余人,
作者用编年方法一气呵成,可谓博古通今,看尽兴衰成败。


除了编著《资治通鉴》​,司马光为人熟知的事迹还有作为保守派士大夫领袖,对抗王安石变法的行动。​
《资治通鉴》的绝大部分内容是在反对王安石新法的过程中编写而成的。
宋神宗启用王安石为宰相之后,司马光在政治上就被边缘化了,之后他离开首都开封,
在洛阳居住了15年,这15年就是《资治通鉴》成书最重要的阶段。

宋朝是最相信知识、文化力量的时代,是一个全民相信“读书有用”的时代


唐朝在公元907年灭亡,宋朝到公元960年才建立,中间这段时间就是五代十国,共延续了54年。
在这短短的五十几年里,中原王朝更迭了5个,每个王朝平均11年还不到;
换了14位皇帝,每位皇帝平均在位3年多,给人的感觉非常混乱。
王朝更替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每个政权都以暴力作为基础,
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就可以称王称霸,毫无秩序可言。


《资治通鉴》的诞生背景
该书探讨了北宋文治时代对历史总结的需求,以及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的政治动机,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司马光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政治背景下,以史学表达自己的治国理念,使《资治通鉴》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政治教科书

司马光的思想体系
经济思想:强调“分配正义”,反对王安石“青苗法”等激进改革,主张“藏富于民”的稳健经济政策
政治思想:主张“秩序优先”,强调君臣名分不可僭越,如《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即批判周威烈王破坏礼制
秩序观:认为社会稳定依赖于严格的等级制度,反对“唯才是举”可能导致的道德崩坏

历史智慧的现实应用(实践篇)
书中精选12个历史案例(如“光武中兴”“高平陵政变”“汉成帝之死”等),分析其背后的谋略、用人哲学及决策逻辑
例如:
团队管理:汉文帝的平衡术、光武帝的赏罚策略
个人成长:李密败亡的教训(优势可能成为陷阱)、淝水之战的能力边界认知

《资治通鉴》的现代价值
曾国藩称其为“六经以外不刊之典”,毛泽东曾反复研读17遍,认为其叙事章法严谨,能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
对普通人而言,它不仅是历史知识的宝库,更是处世哲学、管理智慧的重要来源,如识人用人、危机应对等

上一篇    
《资本论》核心内容

新武器新装备

国防科技产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