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心理学》摘录     所属分类 read 浏览量 437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如何看待他人,如何相互影响,以及如何与他人互相关联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提出了似乎显而易见的结论,然而实验结果表明,只有在事实揭晓之后才显得显而易见。
这种后见之明偏差常常导致人们过高评价自己的判断和预测。

一个好的理论会从事实中提炼出预测,再去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去证实或修正这些预测,找到之间的因果关系,最终形成结论并指导实践。

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实际要多(焦点效应),
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表现得比实际情况更明显(透明度错觉)。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影响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特点和能力。
自尊动机影响我们的认知过程,面对失败,高自尊的人会认为他人也和自己一样失败,并夸大自己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性,以维持自己的自我价值。

自我控制的意义。相信自己有能力和效率的人以及那些内控的人,会应对得更好,并取得更大的成就。
当人们尝试去改变一种状态但毫无所获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相比之下,自我决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状态的经验来支撑的。

自我服务偏差。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直觉。
在主观性和盲目赞许性的特征和能力方面,往往认为自己比一般人要好。
我们会高估自己观点和弱点的普遍性,同时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
这会有利于我们抵制抑郁,但会引起错误评价和群体冲突。

自我效能,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
这样的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忧郁,生活更健康,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
要鼓励某人,就是要提升对方的自我效能,而不是自尊。

先入之见会强烈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记忆,事后判断也会扭曲我们的回忆。
记忆不是简单的存储和取出的过程,而是会在回忆时重构的,会受到态度的严重影响,并通过当前情感进行检索。

人类在自动、有效和直觉思维方面有很强能力,在通常情况下表现良好,但很多时候也会出错,而且很容易意识不到。
首先,我们经常高估自己的判断;
其次,我们经常忽视有用的基准信息,更容易回忆生动的信息(易得性启发式判断);
第三,我们经常在不相关的地方知觉到相关、认为自己可以预测并控制随机事件;
最后,情绪也会影响判断,会分散注意力,会影响思考的深度和效率,也会为当前信息着色。

启发式判断:在日常生活中和常规性的决策中只花费最少的努力,做简单和高效的思维策略,属于心理捷径。
代表性启发判断:是指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引导下,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
易得性启发判断,某些案例在记忆中是现成可得的,我们就经常运用这一认知规则进行判断。
也就是说,越容易会想起某个东西,那个东西越可能是真的。

人们的信念有时会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教师认为某个学生能力超常或不足,就会影响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这个学生做出更出色或平庸的表现。

行为和态度是相互影响的。当我们负责一件事时,往往会夸大这件事的重要性。
社会角色规定的行为铸造了角色扮演的态度,也就是屁股决定脑袋。
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正确的,我们相信自己坚持的,也坚持自己相信的,
当我们做了决定之后,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三个理论解释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自我表露理论,假定人们适当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使其看起来与行为一致;
认知失调理论,当行为与态度相反或者很难做决定时,我们会感到紧张。
为了降低这种情绪,会调整自己的心理活动使得行为合理化;
自我知觉理论,当我们态度不坚定时,会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及其环境来推断我们的态度。

过度合理化效应:促使人对一个活动产生兴趣并持续做下去,不必要的报酬有时会带来隐形代价,
让人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归因于为了得到报酬,就削弱了他们的自我直觉——因为兴趣而去做。

那些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特性将会保留下来,这是基于人类不断繁衍的基因决定的。
那些利他主义的行为,虽然被人类社会所承认和赞许,但由于是不利于基因延续而较少被一代代所延续。

从众是由于群体压力而改变个体的行为或信念,表现形式有两种。
顺从和接纳,前者是破与外部压力而与群体趋同但内心并不赞同,后者是内心认可社会压力并在行动上保持一致。

引起服从的因素: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权威的接近性和正当性、机构的权威性、群体影响的释放效应。

预测从众的因素:群体规模、一致性、凝聚力、社会地位、公开场合、事前承诺。

影响个体从众的因素:规范影响。人们希望获得别人的接纳;信息影响。人们希望能正确的做事。

说服的路径:
中心路径:说服发生在人们关注与某个论题并且对其做出积极思考的时候。
中心路径的说服经过深思熟虑,更为深刻和持久,也更有可能改变行为;
外周路径。论题没有引发个体做出系统的思考,个体只是根据启发法或者偶然的线索匆忙下论断时,说服会通过速度更快的外周路径发生。

说服的要素:
说服者(知觉到的信赖性和专业性、吸引力与喜好)、
说服内容(好心情效应、唤起恐惧效应、正面和反面说服、首因与近因)、
说服渠道(主动参与或被动接受、个人与传媒的影响)、
说服对象(年龄和态度)。

群体影响的原因: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和去个性化。
社会助长作用:唤醒能促进优势反应,会提高简单任务的表现,但会降低复杂任务的表现;
社会懈怠:群体成员在完成集体任务时,就不那么努力了,会出现个体搭群体便车的现象。
然而,当目标重要、奖励巨大、存在团队精神时,个体也会在群体中更努力;
去个性化:当个体处在一个大的群体中或者穿有隐蔽作用的服装时会被唤醒或分心,进而体验到匿名性,会发生去个体化现象。
结果就是自我察觉和自我约束减弱,对积极或消极的直接情景因素的反应性增强。

群体思维的表现:
无懈可击的错觉;合理化;对群体道义无可置疑;对对方立场的刻板印象;从中压力;
对疑虑的自我审查;一致同意的错觉;保护群体不受不愉快信息干扰的心理防御。

偏见是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但它是基于事实的。歧视是不合理的负面行为。

偏见的动机根源:将挫折发泄到替罪羊身上;认为自己比其他群体更优越,

攻击,有两种形式: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前者是由愤怒等情绪引起并以伤害为目的;后者是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

攻击的影响因素:厌恶事件、唤醒水平、媒体和群体环境。

导致友谊和吸引的因素:接近性、外表吸引力、相似性、喜欢自己的人、能带来奖赏的人。

为什么会发生帮助行为:利他行为(社会交换理论、互惠规范、社会责任规范)、进化心理学假定(亲属和互惠关系)。

引发冲突的原因:个人与集体利益冲突、竞争稀缺资源、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对对方动机或目标的误解。

上一篇     下一篇
小学生重点培养的好习惯

解决问题的十个步骤

表达的3个万能公式

《金字塔原理》笔记

《刻意练习》摘录

金融投资交易理财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