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诀》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尘垢不沾,俗相不染;虚空甯宓,浑然无物;
无有相生,难易相成;份与物忘,同乎浑涅;
天地无涯,万物齐一;飞花落叶,虚怀若谷;
千般烦忧,才下心头;即展眉头,灵台清幽;
心无罣碍,意无所执;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水流心不惊,云在意俱迟;
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静心诀》
冰寒千古,万物犹静,
心意气静,望我独神,
心神合一,气宜相随,
相间若余,万变不惊,
无痴无嗔,无欲无求,
无舍无弃,无为无我。
《定心心经》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忘我守一,六根大定;
戒点养气,无私无为;
上下相顾,神色相依;
蓄意玄关,降伏思虑;
内外无物,心神净明
《佛禅大智慧:禅诗名篇一百首》
吴言生、辛鹏宇编著,国际佛教禅修学会(IZBA)荣誉出品。
该书从我国古代 3 万多首禅诗中精选出经典悟道禅诗 100 首,
这些禅诗代表了禅诗的广泛影响和最高成就,语言生动,比喻奇特,运思神妙,思想深邃。
书中对每首禅诗都进行了翻译和讲解,通过简明流畅的译文和慧眼独具的诠释,
揭示了禅诗的思想内涵,引领读者走入佛禅大智慧的世界。
神秀示法诗: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六祖示法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灵云志勤开悟诗: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到如今更不疑。
神赞蜂子投窗诗: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
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守安南台静坐诗: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希运诗: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契此播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dhyana)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
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十方诸佛慧,皆由禅定生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六祖坛经·坐禅品》
禅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禅诗是佛教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禅诗蕴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深邃透彻感悟,具有神奇的魅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苦苦寻觅的“那人”,就是本心、大道、佛性。
三昧 sān mèi 佛教名词
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如称在某方面造诣深湛为“得其三昧”。
三昧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为正定、正受,
指通过专注一境、摒除杂念而达到心神平静的修行状态。
指佛教修行中的定境,即心安住于某一境界而不散乱,
引申为事物的真谛或奥妙,如“得其三昧”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直象征着人格的清淡和洁雅。
采菊东篱下,浑然忘我,不经意之间,南山如同老友,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自己面前
清静无为,乃道家修身养性的根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相传为太上老君所说,作者不详。
此经篇幅简短,却意蕴深远,历代道士奉为入门的修炼根本法门。
全经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为旨,
开篇即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揭示了“清静”之道——远离妄欲,澄心寡欲,以守虚无而契合大道。
经文指出,人之所以不能得道,是因为“心生万缘,境生烦恼”。
若能常修清静,去欲归真,便可与天地合一,最终达到长生久视、与道合真的境界。
《常清静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常被道教宫观用作早晚功课,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道家经典之一。
它不仅是修道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净无为思想的集中体现。
佛法在世间
唐 六祖 慧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韶州府曹溪,说法度生,后人遂用“曹溪”代表六祖
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字摩诘,从佛经《维摩诘经》而来。
安禄山叛乱时,曾接受伪职,乱平之后被降官。
晚年无心仕途,怡情山水,结庐辋川,长持斋戒,崇信佛禅。
作品禅趣盎然,深得禅家三昧,后人尊为“诗佛”。
初唐宋之问《灵隐寺》诗中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名句。
传说每当中秋之夜,灵隐寺里飘满了月中落下来的桂子。
任你广厦万间,也不过夜眠七尺;
任你良田万顷,也不过日食三餐
虚空甯宓,浑然无物
甯宓 níng mì
虚空甯宓 形容心境如同虚空一般宁静、安宁、寂静。
浑然无物 表示内心空明澄澈,浑然一体,感觉不到具体事物的分别和牵绊,
达到一种 “无我” 或 “物我两忘” 的空灵状态。
幽篁独坐,长啸鸣琴
“幽篁” 指幽静的竹林,独自坐在其中,吹着长啸,弹奏琴声,
表达了一种孤独与清静的境界,内心安静如水,能够感受到与自然和谐共鸣的愉悦
身病从心病生。
因此,仅仅滋补调养色身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将心修好了,身体才不会生病。
中医说: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