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笔记     所属分类 read 浏览量 529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1936年出版  作者 英国经济学 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美国总统 罗斯福 受 凯恩斯主义 思想影响 ,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大萧条 (1929年 ~ 1933年)

从18世纪后半期至今的200多年时间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直是个核心命题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1776年出版 ,主张充分发挥自由市场的作用
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市场和人的重要性。人们在市场中追逐利益,国家经济得以发展。
亚当·斯密认为,如果经济活动不受政府干预,市场价格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
就可以引导大家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且会推进公共利益最大化

1867年出版,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主张政府要干预市场经济
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进行了彻底批判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价值分配不公平,导致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必然引发无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将被取代。这些思想,在19世纪后半期的欧洲无产阶级运动,特别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中得以体现

“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理论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思想,通过政府刺激并管理市场,出台各种干预政策。

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70年代,可以说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凯恩斯时代”,也是政府干预市场的“国家资本主义”时代。


凯恩斯最突出的研究贡献就在于,面对经济危机,政府为何以及如何干预市场
关于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关于就业
关于有效需求

一个国家的就业水平并不是由供给决定的,而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

政府要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就应当从消费倾向、投资引诱和货币工资三个方面对症下药。
其中,各项财政刺激政策,远比货币政策更为重要。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五点重要观察

第一,市场价格、工资和利率,就是商品、劳动者和资金的成本。当经济危机发生,表明这些因素无法进行自动调节,市场失灵了。
第二,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唯一目的,就业受到总需求量的限制;而总需求要么是现在的消费,要么是现在准备的未来消费。
第三,人们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将影响现在的投资和消费行为。
第四,在经济遇到危机时,政府干预市场,不是简单通过货币政策增加名义货币工资,而是通过财政刺激政策,创造真实的有效需求。
第五,要实现充分就业,不是靠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或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而是靠增加有效需求和未来工资上涨的预期。


凯恩斯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之父”
20世纪人类认知的三大革命
凯恩斯 宏观经济学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法
爱因斯坦 相对论


凯恩斯发现,按照“自由资本主义”的思路来讨论经济问题,
在现实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实际使用的资源数量,通常会少于可用的资源数量,不充分利用是常态。

即使看起来可以高效配置资源的市场机制,实际上也无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因此,自由市场经济一定存在某些结构性不足。而这种不足,就是导致经济危机的深层原因之一。

两种失业
摩擦性失业
由于估计错误或需求变化,各种职业资源的配置,总会有暂时失调的情况,因此就会有一部分人暂时失业。

自愿性失业
由于立法、习俗、工资等问题谈不拢,有一部分劳动者,暂时自愿处于失业状态。

但凯恩斯认为,经典学派忽略了现实中第三种原因导致的失业 不自愿失业  
总有一部分人,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没有工作。
尤其是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不自愿失业”的人就会更多。
在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中,凯恩斯分析的这种失业情况,在欧美比比皆是



当经济危机发生时,市场上劳动力的总供给,会大大超过实际需求。
这必然导致更多人失业,即使是那些没有失业的人,工资也会被压低,从而压抑市场消费需求。
企业生产和销售也进一步受影响,不得不进一步裁员或压低工人工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商品价格 
垄断 和 过度繁荣
这两种情况下形成的商品价格扭曲,无法靠市场自我调节恢复常态

资金价格,也就是利率 

当经济持续增长且通胀走高时,中央银行应当调高利率,适当收紧货币,避免经济过热
反过来,在经济持续低迷且通货紧缩时,中央银行应当调低利率,适当放松货币,以刺激经济复苏


在实际运行中,当利率较低时,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企业会迅速加大资金借贷力度,
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比较高的企业负债,也即资本的逐利性。
这种高风险运营,一旦碰到利率上调和市场转向,对企业就是雪上加霜,如果来不及调整债务结构,就容易在经济衰退中倒下。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20年代末这两次经济危机中,各行业的负债都比较高,企业债务风险破裂也导致多重后果。
越是打折出卖资产还债,越卖不掉资产,从而形成更重的债务。

政府在经济危机中干预市场,是要克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因此,具体的干预措施,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
政府干预市场的恰当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

财政政策方面,最重要的就是税率调整。
经济危机时,无论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减税。这会带来政府收入的减少,但政府可以通过增加预算赤字或发行新的国债,确保政府的正常运转。

货币政策方面,最重要的则是放松货币供应,比如利率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下调、恰当多发货币等,增加市场流动性。

无论是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需要注意其中的杠杆效应,目的是帮助一个国家的经济回到正常轨道。
如果政府的各种政策矫枉过正,政府事实上变成了经济的主角,那市场机制和资本会受到压抑,这将不利于市场恢复常态,对经济复苏不会有帮助。

如果政府干预市场的力度过大,尤其是在财政投资等方面大有作为,那么容易造成政府官员的权力膨胀,甚至会出现腐败等社会问题。
因此,也要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进行密切监督。


自由资本主义充分强调市场的作用,但实际使用的资源数量通常会少于可用的资源数量,不充分利用是常态。
市场调节并不总是有效的,劳动力价格、商品价格,以及资金价格等信号可能会失灵;在危机中,这种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更严重。
当市场失灵时,凯恩斯认为必须实施政府干预,但这不是要否定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而是为了帮助市场恢复常态。

充分就业,不是每个能工作的人都有工作,人人都没有失业
而是在特定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


尽力维持一个稳定的货币工资标准
在短期内努力维持物价稳定
政府通过干预市场,创造新的需求,从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1933年罗斯福上任后两个月,就推动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
先是把各种救济物资拨往各州,然后就把救济改为“以工代赈”,也就是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等于创造了新的劳动力需求。

从1933年到1936年,美国先后招募了200万失业青壮年劳动力,每人工作9个月,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护、道路建筑等工程建设。
之后美国国会拨款50亿美元,先后雇佣2300万人,从事工程建设或公共服务,这就让美国一半以上的劳动力有了工作。

通过这种政府干预市场的扩张性政策,事实上美国当时已经实现了凯恩斯所分析的:货币工资标准不变,物价稳定,同时有更多人就业。


无论经济增长,还是充分就业,都不是靠政府来包打天下,而是靠市场良性运转。
从现实来看,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就业者的货币工资水平,而且能够容纳比较充分的就业
为美国这样巨大的经济体提供持续增长的动力。


人们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将影响现在的投资和消费行为,从而形成“资本边际效率”。

无论政府干预还是市场运营,其实都要从最终的经济产出效率上仔细权衡,
并不是干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市场越活跃就越好,而是要计算成本和收益,测算好“资本的边际效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 不仅受资本在当前的收益影响,也受资本在未来的收益影响。
通过这个指标,可以把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现在连接在一起,从而在投资决策中进行充分的考虑。


当企业家对未来的投资预期很悲观,市场无法自行恢复投资热情的时候,政府可以动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来刺激企业家的投资意愿。
其中,凯恩斯特别看重的是用好财政政策。

第一,市场自发产生的需求是不充分的,所以必须创造新的需求。当市场不能自行创造,那就通过政府干预来创造,特别是经济萧条时。
第二,创造新需求,首先靠投资而不是靠消费。通过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再带动消费增长,可以促使经济复苏。
第三,投资是否增加,主要看资本的边际效率。新增投资的预期资本边际效率提高时,投资需求才会提高,投资刺激才能实现。
第四,政府需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中投资刺激主要靠财政政策。


消费和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导致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
资本的边际效率比利率更重要,因为它不仅受资本在当前的收益影响,也受资本在未来的收益影响。
要不要进行政府干预,如何进行干预,要考虑市场和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
 

政府干预市场的约束条件

政府可以干预市场,最终目的不是取代市场,而是帮助市场更快恢复自行运转。
也就是说,政府干预市场、刺激需求的行为,是有固定特性和约束条件的。
临时性 公益性 选择性

政府在经济危机时干预市场,不应通过货币政策增加人们的名义货币工资,而应通过财政刺激,创造新的需求。

如果过多增加货币供应量,看起来工人的工资上升了,但这实际上会让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还=出现居民囤积现金、不存款、不消费的情况,货币政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政府干预市场的主要手段
减税 多花钱 多投资

乘数效应,是指经济活动中一个变量的增加或减少,会引起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

市场的传导机制比较复杂,每个环节是不是都能高效率、透明化运转,能不能确保公平性和持续性,对乘数效应都有影响



哈耶克两本代表作 《通往奴役之路》和《自由秩序原理》
在人类社会最近200多年发展史中,仅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而言,有四部著作影响了人类社会,分别是: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一问世就受到西方经济学家热捧。但彼时,人们对计划经济还抱有极大幻想,
因此,在长达半个多世纪里,《通往奴役之路》的观点被社会主义国家视为歪理。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引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凯恩斯革命”,开启了一个“凯恩斯时代”。
客观上说,凯恩斯主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弊端也显而易见。
《通往奴役之路》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终结和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确立,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
哈耶克在这本书中向世人大声疾呼:不要选择计划经济,那是一条通往奴役的道路!
数百年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体制,但无疑是人类迄今所能发现的最有效率、最为理想的资源配置体制。

上一篇     下一篇
MySQL 中 is null 和 =null 的区别

债务规模与经济增长

四叶草户型

《资本论》笔记

大萧条的一些特点

clickhouse ReplacingMerge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