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701—761),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字摩诘,从佛经《维摩诘经》而来。
安禄山叛乱时,曾接受伪职,乱平之后被降官。
晚年无心仕途,怡情山水,结庐辋川,长持斋戒,崇信佛禅。
作品禅趣盎然,深得禅家三昧,后人尊为“诗佛”。
佛法在世间
唐 六祖 慧能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禅宗六祖慧能,在广东韶州府曹溪,说法度生,后人遂用“曹溪”代表六祖
清静无为,乃道家修身养性的根本。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是一部重要的道教经典,相传为太上老君所说,作者不详。
此经篇幅简短,却意蕴深远,历代道士奉为入门的修炼根本法门。
全经以“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为旨,
开篇即云:“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通过层层递进的阐述,揭示了“清静”之道——远离妄欲,澄心寡欲,以守虚无而契合大道。
经文指出,人之所以不能得道,是因为“心生万缘,境生烦恼”。
若能常修清静,去欲归真,便可与天地合一,最终达到长生久视、与道合真的境界。
《常清静经》语言简洁,通俗易懂,常被道教宫观用作早晚功课,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道家经典之一。
它不仅是修道者的必读之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净无为思想的集中体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菊花,是花中的隐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直象征着人格的清淡和洁雅。
采菊东篱下,浑然忘我,不经意之间,南山如同老友,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自己面前
三昧 sān mèi 佛教名词
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如称在某方面造诣深湛为“得其三昧”。
三昧是梵语samadhi的音译,意为正定、正受,
指通过专注一境、摒除杂念而达到心神平静的修行状态。
指佛教修行中的定境,即心安住于某一境界而不散乱,
引申为事物的真谛或奥妙,如“得其三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苦苦寻觅的“那人”,就是本心、大道、佛性。
禅是东方智慧的结晶,禅诗是佛教与文学的完美融合。
禅诗蕴含着对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深邃透彻感悟,具有神奇的魅力。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六祖坛经·坐禅品》
十方诸佛慧,皆由禅定生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dhyana)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
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