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动量指标之RPS相对强弱指标
所属分类 quant
浏览量 5
相对强弱指标(以 RPS 为典型)是动量因子的核心衍生工具,
RPS 通过 “相对排名” 而非 “绝对涨幅” 衡量资产强弱,
比单纯的 120 日涨跌幅更能过滤市场整体波动干扰。
核心定义与计算逻辑
RPS 全称是 Relative Price Strength(相对价格强度),
由美国投资家威廉・欧奈尔提出,核心是 “比同行”。
计算逻辑很直接:
统计某资产(如股票)过去 N 个交易日(这里对应 120 日)的涨幅,
与同一市场(如 A 股全市场)其他所有资产的涨幅做排名,再换算成 0-100 的分数
举例:
某股票 120 日 RPS 为 90,
意味着它的 120 日涨幅超过了市场上 90% 的股票;
RPS 为 30,则表示仅跑赢 30% 的同类资产。
与直接 120 日涨跌幅的核心区别
120 日涨跌幅是 “绝对收益”,
比如市场整体下跌 10% 时,某股票下跌 5%,其绝对涨幅为负,但相对表现更强。
RPS 是 “相对收益”,
能精准捕捉这种 “弱市中抗跌、强市中领涨” 的资产,避免因市场牛熊导致的信号失真。
实战中,RPS 更受量化策略青睐,
因为它聚焦 “资产间的强弱分化”,是选股和构建对冲组合的更优信号。
120 日 RPS 的实际应用场景
股票选股:
通常筛选 120 日 RPS≥80 的股票,这类标的属于中期强势股,
再搭配估值、流动性因子进一步过滤,可提升组合胜率。
趋势判断:
若某资产 120 日 RPS 持续高于 70 且稳步上升,说明其中期趋势在强化;
若从高位(如 90 以上)快速回落至 50 以下,可能是趋势反转的预警。
跨市场对比:
在不同行业或板块间,通过 120 日 RPS 排序,
能快速识别当前市场的强势赛道,为轮动策略提供依据。
上一篇
《5分钟高效休息法》笔记
行为投资学手册:投资者如何避免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 笔记
《金钱心理学》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