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税制简介
所属分类 read
浏览量 78
分税制是中国1994年推行的一项财政体制改革,
核心目的是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当时中央财政薄弱、地方财政权力过大的问题。
分税制是理解中国近30年经济(尤其是房价、地方债务)的关键制度设计。
它解决了中央财政问题,但也间接导致了土地财政依赖和地方债务风险。
1. 什么是分税制?
简单说,就是中央和地方“分钱”的规则。
改革前(1994年前):地方税收大部分归自己,中央财政穷(比如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仅占全国22%)。
改革后: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共享税,中央拿大头,地方留小头。
2. 关键操作
税种划分:
中央税(100%归中央):关税、消费税等。
地方税(100%归地方):营业税(后改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等。
共享税(按比例分):增值税(中央75%+地方25%)、所得税(后改为中央60%+地方40%)等。
设立国税局:
中央直接派机构(国税局)收税,避免地方截留。
税收返还:
中央从地方“多收的钱”中返还一部分,安抚地方(如1994年以1993年地方收入为基数返还)。
3. 为什么要改?
中央没钱:改革开放后地方富、中央穷,宏观调控能力弱(比如修全国性工程、国防开支都缺钱)。
地方保护主义:各地为保收入,搞市场分割(比如不让外地商品进入)。
4. 影响与后果
成功之处:
中央财政实力大增(中央收入占比从22%升至50%+)。
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地方不再靠保护本地企业赚钱)。
副作用:
地方缺钱:
地方税收减少,但事权(支出责任)没少,逼出“土地财政”(靠卖地赚钱)。
房价上涨:
地方政府依赖卖地和房地产相关税收,推高地价和房价。
隐性债务:
钱不够时,地方通过城投公司借债,积累风险。
5. 关联现象解释
为什么地方政府爱搞房地产?
因为分税制后,土地出让金100%归地方,成了“钱袋子”。
为什么教育、医疗投入不足?
地方税收少,但还要承担这些支出,只能压缩公共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PMML模型监控分析
PMML与JPMML
《回荡的钟摆》和《置身事内》
PMML模型PSI指标计算大数据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