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1世纪货币政策》要点     所属分类 read 浏览量 388
本·伯南克  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三个主题、七任主席、三大事件和两个创新
三个主题分别是通货膨胀、利率变动和应对危机
七任主席是指二战之后历任美联储主席
三大事件指 1970年代的大通胀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
两个创新则是指伯南克在任时创设的 量化宽松 和 前瞻指引

通胀会影响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也是美联储制定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
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出现过严重通胀,而2022年美国也出现了高通胀

利率是影响经济活动的重要变量,也是美联储调控经济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所谓“中性利率”的下降,压缩了美联储的政策空间。

通货膨胀提高了物价,对消费者不利,但是对厂家和生产者有利。
企业在通货膨胀中可能拿到更多收入,就会增加投资,扩大招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货膨胀意味着社会的购买力比较旺盛,所以商品才会涨价,它是经济繁荣的象征。
所以它未必是坏事,也可能是一件好事。

菲利普斯曲线,代表通胀和就业有正相关的关系。通胀越高就业越高,通胀越低就业越低。
所以美联储的政策不是简单地控制通胀,而是在控制通胀的同时还要考虑就业,不让它影响经济增长。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美国经历的一段物价高速上涨的时期
比如从1965年到1981年,美国年均通胀超过7%,在1979年甚至接近13%

大通胀之所以形成,最初是美国政府为了加快经济增长,应付战争开支和增加社会福利,
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边减税一边增加财政开支,
增加了社会购买力,推动了工资和物价上涨,提高了就业率,这符合菲利普斯曲线的逻辑。
美国总统不喜欢紧缩的货币政策,怕影响自己的政绩。

1970年至1978年在任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对货币政策能否快速抑制通胀缺乏信心。
特别是当石油危机造成高通胀和高失业同时出现时,他的政策左右摇摆,无所适从。
因此社会形成了强烈的通胀预期,推动着成本和物价螺旋式上升。

到了80年代,继任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采取果断措施,调高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并坚决控制货币供应量,才把通胀打压下来。
大通胀也成了美国二战以来经济史上一段惨痛的教训。

纵观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演变,控制通胀一直是它的重要目标,但在控制通胀的过程中又怕货币收紧会损害经济增长,所以不得不左右权衡。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后,为了挽救快速下滑的经济,美联储出台了很多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增加贷款,甚至直接给居民发钱。
美国的利率几乎降到了零,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在两年时间里,从4万亿美元上升到将近9万亿美元

从2020年2月到4月,美国的失业率从3.5%飙升至14.8%,减少了2000多万个工作岗位,创下了二战以来的最高纪录。
但是经过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努力,从5月到11月,恢复了1100多万个工作岗位,失业率从最高点下降到6.7%

但与此同时,情况非常微妙。一方面是遭受重创的经济没有完全恢复。另一方面由于美联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出现了通胀的苗头。

2020年10月通胀达到了6.2%,远远高于2%的正常水平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则下决心先保一头,优先考虑就业。

2021年以来,尽管美国物价不断上涨,引发社会的担忧,鲍威尔却总是说,通胀是暂时的,不需要改变货币政策。
于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规模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继续增长,物价也不断攀升。
一直到2021年12月,美国通胀达到7%,创下40年来的最高纪录,美联储才决定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
从2022年3月到11月,美联储六次加息,将美国基准利率提高了3.75个百分点,以遏制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


美联储调节的利率,全名叫做联邦基金利率,是商业银行之间拆借资金的利率。
它不是由美联储直接决定,而是由拆借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的。
不过,因为所有银行都在美联储有一定的准备金,美联储可以通过调节银行的准备金来影响资金供求,从而控制利率。

中性利率 又叫自然利率,是指经济处于自然状态,也就是社会就业充分并且通胀保持稳定的利率。
它是由经济基本面决定的,代表着货币政策既不扩张、也不紧缩的状况;
由美联储设定的利率与中性利率的差距,才代表货币政策的扩张或紧缩,从而决定经济上行还是下滑。

按长期国债收益率看,美国的中性利率已经从1980年的10%以上,下降到了2020年的2%左右。
这意味着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调控经济的空间在变小。比如过去,美联储经常可以降低5到6个百分点的利率来刺激经济;
而现在,即便美联储把利率降低到零,它的刺激力度也只有两个百分点,效用就大大降低了。

在世界范围内,资金的供求变得越来越宽松。
从需求来看,最近几十年的技术创新越来越虚拟化,比如互联网、电子游戏、人工智能等行业兴起,减少了对实物资本的需求。
从供给来说,由于世界人口老龄化,居民平均收入也快速提高,都增加了向经济提供储蓄的能力。
结果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也就随之降低。


当自然利率降低并且货币政策作用微弱时,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也就是经济衰退时,通胀会降下来,拉低人们对借出资金回报的要求,也就降低了中性利率。
中性利率的降低,又会进一步缩小货币政策作用的空间,让通胀和利率接近于零,同时使经济陷入停滞。
这就是过去几十年在日本发生的状况,所以又被称为“日本陷阱”。

负利率
对商业银行贷款实施补贴,激励他们对家庭或企业增加信贷
量化宽松

量化宽松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伯南克为了拉动衰退的美国经济而推出的一种政策模式
量化宽松并不是真的印钞票,甚至也不会增加普通人手里的现金,而只是增加了银行的备用金,并扩大了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规模。
美联储从2008年至2014年,一共实施了三轮量化宽松,额度是3.8万亿美元

量化宽松的目的是降低长期利率。
当美联储收购十年期的国债时,会推高这些债券的价格,在票面利率固定的情况下,相当于降低了它的收益率
如果国债的收益率降低,其他债券的收益率也会降低。这样就有利于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信贷,促进经济增长。
在伯南克之前,日本和欧洲央行也有购买证券的举动,但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市场,或者增加货币供应,而不是降低长期利率

2020年出现新冠疫情后,美联储还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

量化宽松从推出的那一天起,直到现在,都面临巨大的质疑和争议。
质疑的意见包括量化宽松只有短期效果,它会破坏市场机制,让低效企业不被淘汰,甚至加大贫富差距,为更大的危机埋下隐患等


比如关于贫富差距,质疑者认为,包括量化宽松在内的货币扩张,往往会抬高股价或房价,而拥有这些资产的大多是富人,因此会扩大贫富差距。
对此伯南克承认,低利率导致资产价格上涨确实可能加剧不平等。但他强调,要分清收入和财富的差别。
低收入群体最看重的不是财富变动多少,而是能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增加就业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而对资产价格来说,缩小贫富差距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资本利得税,不是抛弃货币政策,因为任何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都会导致资产价格上涨。


关于金融风险,质疑者认为,量化宽松带来的低利率,会让投资者有更充裕的资金去做大胆的投机,导致金融不稳定。
对此伯南克并不否认。但他同时指出,量化宽松增加了银行的准备金,并改善了很多企业的资金周转状况,从这些方面是能降低金融风险的。
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期间,我们更应该关注投资低迷,而不是投资过热的风险。


伯南克认为,21世纪的经济跟过去相比,一个显著的特征是中性利率下降,并压缩了传统货币政策的作用空间。
因此在应对经济衰退和金融危机时,央行不得不寻求新的政策工具和管理框架,包括量化宽松、决策透明化、前瞻性指引在内的政策创新,
都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并成为央行政策工具箱的一部分。

除了经济问题,伯南克在书中还强调了央行保持独立的重要性。
不仅是指独立于政策和政治人物,也要独立于社会舆论,做出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


美元作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很特殊。
在美元发生通货膨胀时,不仅美国经济受影响,其他国家也可能受损失;
而在美联储决定加息的时候,又会吸收其他国家的美元资本,造成其他国家资本外流、货币贬值。
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是不是适宜在其他国家推广,还是说它带着“收割全球”的功能和目标,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2008年金融危机相关的经典电影

《21世纪货币政策》导读

idea untrusted project

《置身事内》精华

关于贴现的说明和例子

《底层逻辑》摘录